首页 > 服务 > > 正文
“天”大的鼓励
2022-01-25 09:10:19 来源:

  这是一场开在“天”上的画展,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太空中。

  “天”是天宫,那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空间站,也是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的上课地点。

  画是太空主题画,被贴在中国空间站的舱壁上。画出它们的人,不是名声斐然的画家,而是来自我国中西部11个省份的青少年。

  “这是我们中国空间站第一次举办太空画展。”2022年的第一天,在电视直播的“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中,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就是这场画展的“解说员”。她一张张地介绍这些画,用亲和的语调,念出了每一位小画家的名字和家乡。镜头跟随她的讲解落在每一幅画上。它们色彩浓烈,线条灵动,绽放了无穷的想象力。

  这一刻,孩子的名字和他们的梦想,成为亿万人瞩目的焦点。这场沟通了天与地、联结了理想与现实的画展,历时半年多的策划筹备,也迎来了最为高光的时刻。

  它的“策展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8所等单位。从2021年夏天开始,这些单位组织的“青春与星空对话”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分为童心绘梦、千里追梦、文昌圆梦、天舟载梦、星火传梦5个环节。

  2021年9月20日,20多幅太空画搭乘着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飞向“天宫”。这些画的作者来自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不同角落:有新疆可可托海,有四川大凉山,也有湖南十八洞村……孩子们拥有着不尽相同的成长轨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读书、生活节奏,却因怀揣同一个梦想聚在了一起,看飞船发射升空。

  同年10月14日,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新疆小姑娘伊丽姆努尔·约麦尔阿卜拉,代表小伙伴们到现场给航天员叔叔阿姨助力。

  “我们中西部小朋友,给您和乘组准备了一份神秘礼物,已经送达了空间站,希望您能喜欢!”她对王亚平说。

  那时,承载梦想的画作已经坐上火箭,飞进了“天宫”。只是,孩子还不知道,两个多月后,航天员叔叔阿姨为他们准备了一份回礼——一份来自太空的“天”大鼓励。

  “我的画真的上天了”

  2022年1月1日下午,中国空间站,王亚平的手指指向了一幅太空画。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一户人家中,坐在电视机前的11岁女孩马一通,“唰”一下坐直了身子。

  “妈妈、弟弟,那是我的画!我的画真的上天了!”她激动得指着镜头大喊。

  电视机屏幕上,航天员的手持镜头正对准了她的画:中国空间站飘在蓝色的星空和黄色的星云中间。

  马一通的画是被介绍到的第四幅画作,全景的镜头从所有的画上一扫而过时,马一通已经“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画。

  同一时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龙欣雨和石卓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丽姆努尔·约麦尔阿卜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邹伟琴,还有来自西藏、甘肃、陕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近20名小朋友,在不同的地方,露出了同样的惊喜表情。

  龙欣雨的太空画是第一个被介绍到的。

  这个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当时正和全家人一起,坐在自家的房子里。拼接的木板墙上,层层叠叠贴满了她的奖状,客厅正中间木架上高悬着土腊肉,而眼前小小的电视机,连接着正位于地球近地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

  龙欣雨瞪大了眼睛,隔着一层屏幕望向“天宫”和她的画,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脸上盛满了惊讶和高兴。

  那幅名为《火星人到地球》的画上,巨大的宇宙飞船缓缓降落在地球上,火星人走下飞船,踏足于青山绿水之间——那是龙欣雨的家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我想让外星人,看到我们村的变化。”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老师给她讲外面的世界,讲宇宙和火星探测器。龙欣雨一直好奇“那么重的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她“想去太空看看”,也想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带给航天员尝尝:“他们可以喝山泉水,欣赏我们的苗绣,还有腊肉、米酒。”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位于武陵山脉腹地,因村子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这里距州府只有38公里,却“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十八弯山路崎岖难行。2013年时,十八洞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

  龙欣雨生于斯长于斯,她站立在这个被大山紧紧围绕的地方。但小姑娘的想象力长出了翅膀,没有被大山围住。

  她家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龙欣雨出生没多久,父母就一起出去打工了,奶奶拉扯她长大。如今,她的父母回到十八洞村,在当地的景区里工作,家里也成功脱贫。

  十八洞村一直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显示,由十八洞村组成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苗绣、腊肉等土特产,与十八洞山泉水,已经成为十八洞村的重要产业。

  “以前没修路,路不通,现在车都可以通过了。”龙欣雨记得,这些变化从她四五岁时开始出现。村里许多人家终于修好了四处漏风的房子,通了电连了网,有了手机电视,也能经常吃上大米饭了。

  最让龙欣雨高兴的是,她的学校也翻新了,泥巴路变成了石板路,“干净多了”。

  龙欣雨想在画里表达出精准扶贫给十八洞村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她拿起笔,一笔一笔,勾勒出平坦的公路、整齐的房屋、行驶的小汽车,然后用最绚丽的色彩渲染它们。

  李华军的画里,涂满了另一种想象力。身披“中国航天”四个大字的飞船,正载着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来自外星球的种族正在迎接他们。

  李华军出生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家乡位于西南腹地,是国家磷化工生态生产基地,被称为“亚洲磷仓”。

  逸龙玉珠来自西藏,在他的画里,穿着民族服装的孩子们在草地上载歌载舞,庆祝飞船、空间站和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在进行太空行走的中国航天员、在宇宙中飞翔的中国高铁、在飞船上飞扬的五星红旗……

  一支又一支画笔,一幅又一幅画作。这些地上的小画家们扬起了头,望向天空,然后用虽显稚嫩笔触,画出了最蓬勃的想象力,和最充满期待的未来。

  这些石榴走了一万多里,从大漠深处来到海南文昌

  伊丽姆努尔想送给航天员的礼物,是自己家乡的石榴,因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她的老家皮山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喀喇昆仑山的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从皮山县村里辗转来到和田,再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将近2000公里的路程要走好几天,当她和老师、同学背着一整箱石榴,出现在报到地点时,带队的老师都惊讶了。

  这箱石榴就这样从乌鲁木齐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飞了3000多公里到了海口机场,又在大巴车上继续走了100多公里,来到文昌营地。

  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平原,这些石榴跨越山海,跋涉了大半个中国,最终,分到了现场的孩子和工作人员手里。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将自己分到的石榴带回了北京。

  伊丽姆努尔家乡的红石榴又大又甜,当地人得知孩子要去参加这次活动时,每家每户都从自家的果园里选出了最好的石榴,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当时还不到石榴完全成熟的季节,有些石榴颜色甚至还没有变红,但每一颗石榴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

  皮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刚实现脱贫摘帽。伊丽姆努尔的家乡刚通了自来水,街上点亮了路灯,铺好了马路。原先一到冬天就四处漏风的教室窗户,终于换成了塑钢窗,不再需要用塑料纸勉强糊着。

  伊丽姆努尔打小就爱画画爱跳舞,小学的班刊板报,都是她“一手包办”。她画山画水,画羽毛绚丽的翠鸟。三年级时,她的画曾被放在学校绘画栏里,排在第一位。老师们夸赞她画得好,这个爱笑的女孩“别提多高兴了”,一笑起来,两个梨涡深深的,眼睛弯成了小月牙。

  当看到自己的画出现在电视机屏幕上,出现在天宫画展里,她笑得更开心了,扭着身子跟左右两边的小姐妹们击掌欢呼。兴奋劲儿抑制不住,她干脆跳起来,在客厅里跳起了舞。

  “我们村子的变化真的很大!”她爱去村里刚建的“沙漠水世界”玩,也感慨旅游景区吸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文昌的那几天,这个新疆女孩与两个甘肃会宁女孩住进了同一间宿舍,几个孩子迅速交上了朋友。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之地。十年之前的会宁条件艰苦,不少当地人住的还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甚至还有土窑洞。村级土路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这个偏僻的小县城,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也是西北教育名县。会宁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唐艳丽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07至2021年,会宁全县累计接受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大学生约8.7万人,发放贷款金额14.6亿元。据统计,会宁是“甘肃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受惠学生、贷款资金最大的县,在全国也能排进前几位”。

  在这里,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对航天科普教育这样的机会,更是不愿意错过。

  2021年9月17日一大早,杜依华和杜晨晞就从甘肃启程,坐飞机前往文昌。杜依华不到3岁时,从炕头摔到地上,左胳膊骨头挫伤变形。父母抱着她,踏着积雪,硬生生走到了当地卫生院。因为治疗得不及时,她的胳膊留下了后遗症。在她的画里,孩子们在中国空间站里弹着吉他唱着歌。

  杜晨晞笔下的《星际列车》,很有几分后现代画作的味道:航天员乘着星际列车来到了外星城市,外星人、外星猫,甚至还有驾驶飞船的猫头鹰一起来迎接他们,“好开心呀”!

  到文昌的第二天,杜晨晞在沙滩上“大显身手”,制作并发射了水火箭。那是一种利用质量比和气压作用设计而成的玩具,同时,也是物理教学中著名的案例之一,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做成“动力舱”“箭体”“降落伞”等等。

  头一次接触这种没见过的玩意儿,很多孩子一上来,还很有几分茫然,带队老师张传良指引着他们,一步一步完成了水火箭的制作。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水火箭,站在了大海边上,在沙滩上完成了“发射”。

  老师告诉他们,眼前这片与蓝天衔成一色的大海,就是课本上说的“南海”,是“祖国的南海”。

  杜晨晞的星空小队,水火箭发射“相当成功”,飞得高高的,向着蓝天大海飞去。

  隔天,她就亲眼看到了真正的火箭发射。

  站在离火箭最近的地方,一起喊倒计时

  “5,4,3,2,1,点火,发射!”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号发射当天,36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站在文昌发射场观众席的最前方,开始尖叫欢呼,一起鼓掌。

  那是离发射塔最近的位置,孩子们脚下是草坪,远方是大海,眼前,就是正在腾空而起的火箭。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就站在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倒数,一起笑,一起仰头看着天舟三号飞向太空。

  几年来,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8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一直在组织中西部青少年航天圆梦系列活动。在这个基础上,2021年9月至10月,“青春与星空对话”中西部青少年与载人航天面对面活动得以开展。

  “孩子们享受的是VIP待遇。”杂志活动部总监郭丽娟向记者描述发射当天的场面。

  另一位编辑陈晓芳记得,自己拿着手机拍摄时,直到天舟三号已经远远从她的镜头里飞出去了,周围那些稚嫩而高昂的欢呼声,都仍在她耳边萦绕不休。

  “有的孩子都激动到流泪了。”陈晓芳回忆着说。

  杜晨曦虽然不是流泪的那个,但她觉得,自己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不知道该安静还是喊叫,该驻足还是跳跃。直到火箭在烟雾中腾空而起,她才终于跟大家一起喊出了声。

  随后,她在小伙伴中宣布:“我也要做一名航天人!”

  参加这次活动的孩子们,不止杜晨晞一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来自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中心小学的邹伟琴发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天公园里,之前每位成功飞天的航天员,都亲手种下一颗胡杨树。她想,将来也要在那里,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胡杨。

  “我会想象自己当上航天员之后,在外太空生活的场景。”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彝海镇位于凉山州冕宁县北部,长征时期,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刘伯承曾与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湖边结盟。这里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的沙坝镇,只隔了两三个镇子。邹伟琴从小就住在彝海湖边上,她不止一次,看到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卫星发射,对外太空充满了好奇。

  在这个12岁的小女孩的眼中,航天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是夜空里不知多少次被点亮的“一点火光”,是与自己只隔了几个镇子,却不知用多久才能走到的梦。

  2022年元旦天宫画展当天,邹伟琴发现自己的画出现在中国空间站,而且还被她最崇拜的航天员王亚平“亲自点评”了。

  她又惊讶又高兴,一下就觉得,对自己的梦想更坚定了。

  马一通的想法就和大家不太一样了。她外号“小画家”,梦想着将来能创作出更多作品,“激发更多小朋友,加入航天事业与绘画艺术之中来”。

  山里教育资源有限,2021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在精准扶贫时,帮她所在的学校建了航天梦想教室,马一通拿着航天器模型,试图搞清楚每个零件的作用。

  她还记得,8岁时在老家的草坪上看星星,天空像深色的幕布,悬着闪亮的北斗七星。马一通觉得太空既神秘又梦幻,把自己对星空的向往,用画笔涂抹在纸上。

  她的这幅《天宫与星空》被评为优秀作品。2021年9月17日,她走下飞机,“青春与星空对话”活动项目的几位负责人来接站。马一通突然发现,这些老师们穿着的白T恤上,竟然印着自己的画。

  “那是我画的。”她开心地对来接站的陈晓芳说。

  那可是航天英雄亲手签名的帽子,能一样吗?

  马一通亲手将自己的画作送给了杨利伟,得到了“色彩非常动人,很有想象力”的评价。杨利伟还告诉她,会把这幅画带到北京,让更多的航天员看到。

  还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孩子合然·别克扎提,录制了视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有5A级景区”,他对着镜头说。5分钟的视频里,他接连去了好几个当地的知名景点,甚至还下了当地的一处矿洞。

  “像个小导游。”郭丽娟笑着说。

  来自新疆的木那尔别克·阿勒马斯别克,也给《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的执行主编王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14岁的大男孩,个子已经拔得挺高,却在不慎丢失了有杨利伟亲笔签名的帽子之后,站在发射场的草地上,一个人默默流下了眼泪。那不是激烈的号啕,是无声却又难以自控的啜泣,让王金平立刻就感受到,这个看上去高高壮壮的孩子有多么得伤心。

  木那尔别克的家乡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镇,这里以稀有金属矿产开采闻名。197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所使用的铯,就是产自可可托海。

  王金平问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想着法儿地安慰他。一会儿说,以后有机会给你补一个,一会儿又说,将来再见到杨利伟,还可以跟他再要个签名。

  “那就不一样了。”木那尔别克哽咽地说。在这个男孩看来,那个带着签名的帽子独属于这次文昌之行,是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王金平愈发于心不忍了,突然一抬头,就瞧见了陈晓芳的签名帽子。这也是陈晓芳入职杂志社以来,头一次有机会见到杨利伟并要了签名。陈晓芳犹豫了一会儿,最终一咬牙,把自己的签名帽子送给了木那尔别克。

  她觉得,不该让这个孩子留下这样的遗憾。

  再后来,陈晓芳收到了木那尔别克发来的短信,表达感谢,还说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这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我们做这个活动的意义。对我们来说,这并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你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给下一代更多梦想和可能。”陈晓芳感慨。

  吴志坚觉得这些孩子们太可爱了,都有着非常强的自律意识和自理能力,集合从不迟到,小学生们自己的衣服都自己洗。而且,孩子们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一个简单的发言,都要提前几天写出来,每个孩子的发言都不一样。

  “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交流,听讲座时提问举手特别踊跃。我觉得,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如果交给他们,是可以信赖的。”吴志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

  观看天舟三号发射时,208所党委书记吴锋也和孩子们站在一起。作为一位老航天人,他第一次观看发射场面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至今仍然能记起当时激动的心情。

  “从电视里看和在现场看是不同的,那种震撼不是电视能传达的。让孩子们看一下航天是什么样的,看看火箭是什么样的。至少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向往航天、热爱科学的种子。”吴锋说,“这对孩子们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次天宫画展,也是为了让这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发展的前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把孩子们的想象和现实联结起来,让他们的理想得到升华。

  “也许到外面看一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次也是带孩子们出去看看世面。”伍忠华是邹伟琴所在小学的校长,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些来自大凉山的孩子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在他们心目中,航天员就是最大的明星。

  在挑选参加“青春与星空对话”活动人选时,伍忠华觉得,对这里的孩子来说,文昌、酒泉,也许会是他们一生能够去到的最远的地方。他带着他们跨越山海,想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也许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伍忠华说。

  这些从未近距离接触航天,甚至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在这段旅程里收获了许多个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发射、第一次听院士讲课、第一次和航天英雄面对面交流。

  “青春与星空对话”活动在文昌结束的那天,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王程在闭营仪式上表示,相信这次活动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了航天梦想的种子,但是想要让梦想的种子发芽,乃至开花结果,还要靠大家回去后刻苦拼搏,努力学习。

  2022年元旦当天,20多幅画作在中国空间站成功展出,网络传播平台上,总阅读量超过1.5亿。这让活动组织者十分惊喜,中西部孩子们的梦想,通过国家最“高”平台的传播放大,让更多的人看到。

  现在,这些与太空有关的梦想被绘制在画纸上,仍展示在中国空间站里。

  而那些怀揣着梦想的“小画家”,已经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当地的学校里一下就成了“明星”,成为被同学们“粉”的对象。

  伍忠华带着孩子们回到大凉山后,有记者来采访,当地老百姓听说了这个消息,“周围四邻八乡的”都跑来看,甚至还有“村上的、镇上的领导”。

  伍忠华觉得,这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全国有14亿多人,“我们孩子的一幅画”就被选中了,这给整个学校的孩子们,都树立了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他观察到,当这4个孩子从海南回来,其他孩子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围着他们4个,听他们讲所见所闻。比如坐飞机什么感受,大海是什么样,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以后,孩子们都更有积极性了,学习有方向和目标了。一个人定了自己的目标,才有动力。我相信,这件事对我们全校的孩子,乃至我们全县的孩子们,都是一种动力。”伍忠华说。

  伊丽姆努尔也“火了”,她参加了两次活动,跟航天员们也交流了两次。当地驻村干部和学校带着她,到其他学校,甚至附近的其他村子里,分享她的所见所闻。她给小朋友和村民们讲自己的经历,也讲自己的航天梦。

  “一定努力学习。”她说。

  记者 张渺 张茜 【编辑:王诗尧】

关键词

为您推荐